厦门全面开启"非遗在社区·百社计划" 将举办153场活动 当前关注
演出精彩纷呈。
【资料图】
演员与观众互动。
“童手画非遗”现场绘画活动。
现场教学。
6月21日,厦门“非遗在社区·百社计划”启动仪式及主场活动在翔安区三五丘七彩田园举行,村民闻讯赶来,逛吃“端午圩日”非遗大市集,参加厦门漆线雕技艺和锡雕(同安锡雕)非遗大课堂,体验闽南非遗对话——茶桌仔话仙,观看“童手画非遗”画展,欣赏闽南味十足的文艺演出。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非遗摊位在田埂边的小路上一字排开,田边搭建的舞台上精彩纷呈,男女老少其乐融融,欢声笑语回荡在夏至夜的上空。
南音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卓圣翔、罗纯祯,讲古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旭,与来自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外国嘉宾和现场观众一起做客“茶桌仔”,以对话交流及非遗快闪的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着,拍胸舞《丰收时节》、新圩嫂合唱《小心无蚀本》、竖笛演奏《草蜢弄鸡公》、南音表演《风打梨》、非遗演绎《木偶三绝》,及厦门“四季村晚”夏季大联欢暨翔安区“永远跟党走”文化惠民演出节目轮番登场,为当地百姓带来一场本土味浓的高质量文艺盛宴。
厦门“非遗在社区·百社计划”启动仪式由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厦门市群众文化学会、翔安区文化和旅游局、翔安区新圩镇人民政府承办,各区文化和文旅局、翔安区文化馆协办。6月21日—24日,全市将举办153场非遗展演展示展览和非遗互动体验活动。
近年来,厦门市文旅局积极推动非遗适应现代生活,并结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惠民,创新“百姓点单”式服务,推动非遗歌仔戏、高甲戏、等文化惠民演出专场,打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当晚的活动现场,厦门市文旅局发布了2023“‘粽’情端午 乐游厦门”十条端午小长假专属旅游线路。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魏峰表示,厦门“非遗在社区·百社计划”的启动,正是厦门非遗保护工作由“非遗进社区”向“非遗在社区”的转变,旨在将非遗留下来,扎根于社区,弘扬于社区,让非遗进一步走入寻常百姓家。据他介绍,此次“百社计划”实现了市区镇村四级联动、非遗保护与非遗旅游发展联动、非遗传承与社会参与联动,以这三个“联动”,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挥非遗在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推动形成保护传承非遗的浓厚氛围,维护和营造非遗传承发展的良好生态。
厦门市群众文化学会重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在社区”工作,当晚举行了“厦门市群众文化学会儿童美学交流空间”授牌仪式,该空间是“童手画非遗”在三五丘七彩田园的常设展厅,为新圩儿童提供非遗主题作品创作、展示、游学研学的交流基地。
作为厦门首次开展“非遗在社区·百社计划”的重磅活动,市群文学会主办的“2023年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我们的节日——端午节”厦门“非遗在社区·百社计划”近五十场社区专场活动,联合厦门橙照护养老科技有限公司对接的社区养老服务点,携手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深入社区、扎根社区,举办非遗讲堂、非遗市集,开展非遗展演、展示、展览和互动体验等活动。此外,市群文学会促成厦门惟艺术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和厦门橙照护养老科技有限公司在前日的启动仪式上签署厦门“非遗在社区·百社计划”首个非遗保护战略合作协议,旨在通过签约、举办活动等方式,推动非遗扎根社区,推动更多社区及社区服务企业、项目保护单位等加入,推动厦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中非遗在社区的保护和传承,探索建设氛围浓厚的非遗特色社区,探索建设氛围浓厚的非遗特色社区,推进闽南文化活态保护传承。
【特写】
乌克兰小伙爱上闽南文化
21日,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国际中文教育学院的乌克兰青年KOLOSOV VOLODYMYR(中文名“陈悟空”)的出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位金发碧眼的外国朋友,闽南话说得真溜!
两年前陈悟空来到厦门,便积极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去菜市场买菜、跟长辈泡茶聊天、参加各种本地活动,都是他学习闽南话的场景。“闽南话很好听,我对闽南文化很感兴趣”,陈悟空说,他所知道的非遗项目有讲古、提线木偶、南音,他也在社交平台上发了很多与闽南文化、闽南生活有关的视频,“我希望以在闽南的‘老外’身份,将闽南文化向世界更多地方传播”。
两岸青年体验惠和影雕
21日下午,厦门“非遗在社区·百社计划”聚融壹家台湾青年双创基地专场活动在集美两岸青少年发展中心举行,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戴毅安及其研学团队,为海峡两岸20名青年普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惠安石雕(影雕)的相关知识,带大家一起体验影雕的创作过程。
在台青基地从事研学执行工作的张育华惊叹这项非遗技艺的巧妙,在戴毅安老师的指导下,他一针一针完成了惠安女衣服和帽子的创作,“这是一门需要许多细心、耐心和奇思妙想的艺术,希望今后可以将非遗项目融入我们的研学课程,让更多两岸青少年来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