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品味文字之美 感受生命之意——评《梁衡散文》
(资料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好的散文不仅语言凝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且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细腻深刻的思想,能引发读者对自然万物以及人情事理的思考。作家梁衡的散文作品充满了人生哲理,他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表达了对人类生存的探索和对人性的反思。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爱情、亲情、友情等人生情感的描写,使读者在阅读中深刻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散文集《梁衡散文》(作家出版社2023年6月出版)既收集了梁衡的经典名篇,又有近年新作。全书分为五部分:阅读自然、致敬名胜、拥抱生活、品味人生、大情大理。每部分开头,以一篇入选学生课本的散文作为首篇,包括《壶口瀑布》《晋祠》《青山不老》《夏感》《把栏杆拍遍》。内容全面而深入,不论是写自然、名胜还是人物与生活,都饱含作者独有的深刻见解和智慧感悟,视野宏阔,境界高远,笔力雄健。
梁衡是一位善于思考、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在他的文字里,常常流露出一种博大的人文主义情怀,饱含着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他笔下的人物多为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他热情地讴歌他们,挖掘他们身上强大的精神力量。
梁衡的散文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山水散文,主要关注自然之美。山水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我们重要的审美对象,作为文学创作题材,有无限丰富的表达空间。梁衡的山水散文避免了游记式的书写,而是自觉实践他提出的散文创作的“三个层次意境的美”——叙述之美,写景状物要准确、干净;意境之美,要写出感觉、感情;哲理之美,要写出新的思想。书中首篇文章《壶口瀑布》是梁衡山水散文的代表作。这篇文章用清新隽永的语言,细致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在写景中抒情言志。“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梁衡将赞美之情融合在优美的描写中,并加入巧妙的联想。文章借助议论、抒情,由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发人深思。
第二阶段是人物散文。他书写的对象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这需要作家的胆识、责任与担当。如党史中的重要人物周恩来、瞿秋白、方志敏等,历史人物项羽、诸葛亮、陶渊明、韩愈、范仲淹等,文化人物梁思成、季羡林等。记者出身的梁衡深知如何挖掘人物内心,总能找到独特的艺术视角,娓娓讲述他独到的发现。在人物散文的写作中,梁衡倡导“写大事、大情、大理”。书中描写辛弃疾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是梁衡人物散文的经典之作。在这篇构思精巧的散文中,作者以“把栏杆拍遍”为文眼,通过辛弃疾各时期的词作串联起词人的一生遭际,并指出他的词不是用笔墨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这段文字极富感染力,辛弃疾的形象呼之欲出。
第三阶段是人文散文,关注生态环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他看来,“树木是与语言文字、文物并行的人类的第三部史书。因为地球上比人年长的植物只有树木。树木、森林一直在默默地注视并记录着人类的活动”。历尽沧桑的古树,不仅承受风霜雨雪侵袭,也曾“阅尽人间春色”。在那些古树身上,藏匿着无穷的奥秘。作者不仅以散文笔法讲述“人与树”的精彩故事,讲述古树身上背负的历史典故,而且重在挖掘古树背后所蕴藏的丰厚人文意蕴,展现树与人的联系、树与生态的关系等,从而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
季羡林先生曾说:“梁衡是一位肯动脑、很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他到我这里来聊天,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欣赏梁衡的散文作品,需要有一颗敏感、真诚的心灵,需要用心品味文字之美,感受生命之意。(魏文起)
关注河北日报,了解更多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