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熊猫奖奖杯竟然和“冰墩墩”是“同胞兄弟”?
中国的大熊猫,将在又一场国际文化交流盛会上被世界注目——
【资料图】
首届金熊猫奖评选活动将于今年9月19日至20日在成都举行。在8月26日举行的首届金熊猫奖新闻发布会上,金熊猫奖的奖杯正式亮相。它远看通体金色、身型修长;近看熊猫为印、竹叶为纹,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蕴。
金熊猫奖奖杯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座奖杯竟然和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是“同胞兄弟”——它们都“诞生”于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的同一间工作室。
近日,四川观察记者来到广州美术学院,专访了该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金熊猫奖奖杯设计团队负责人刘平云教授。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刘平云
诞生于705的“同胞兄弟”
走进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穿过长长的工业风走廊,记者敲开了设计大楼705室的门。这里,正是金熊猫奖奖杯的诞生地,同时也是“冰墩墩”的诞生地。
进入室内,满墙的“冰墩墩”手稿映入眼帘。循着手稿往右,设计团队负责人刘平云正和学生们复盘本届奖杯设计手稿。新旧手稿前后呼应,颇有一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意味。
金熊猫奖奖杯设计手稿
作为经验丰富的设计老手,刘平云曾参与过多项国家重要赛事、活动设计,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便是北京冬奥会吉祥物项目。在他看来,从“冰墩墩”到“金熊猫”,这对“同胞兄弟”既有相似也有不同。
“它们俩在使命上是一样的,都是表达国家形象,都是围绕熊猫元素来传播中国文化。但具体到设计本体,却有很大不同。”刘平云告诉记者,“冰墩墩”作为吉祥物,它需要可爱、生动,是要让更多人喜欢它,甚至是让大家主动掏腰包去购买。金熊猫奖奖杯则强调庄重、分量感,它代表的是一种荣耀、责任与榜样。
金熊猫奖奖杯设计手稿
因此,在金熊猫奖奖杯的设计中,团队更多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合,采用了“熊猫、竹子、竹叶”的视觉组合,并辅之以金色进行呼应。在奖杯杯身,竹节通体延伸、竹叶细致分布,寓意坚韧不拔、繁荣生长;而奖杯顶部,“熊猫印章”图案跃然眼前,如同自带聚光灯一般,同时熊猫被置于竹节顶端也寓意着节节高升与榜样作用。
金熊猫奖奖杯顶部的“熊猫印章”
“实际上,顶部聚焦也是一种光影效果,与此次活动评奖中的影视方向吻合,最高处也代表了荣耀与榜样。可以说,整个设计理念最终也回归到主题‘多彩文明、荣耀光影’。”刘平云分享道。
初稿和成品“相去甚远”
但如此经典的设计元素组合,如何做到出彩、不撞车?这对设计团队来说是一大挑战。采访中,四川观察记者得知,其实金熊猫奖奖杯的第一稿,与今天我们看到的模样相去甚远。
2022年2月,春节前后,刘平云及其团队收到了来自金熊猫奖组委会的视觉设计方案征稿通知。几轮甄选下来,刘平云团队凭借独特的花朵造型及几何熊猫图案的设计方案一举中标。
奖杯设计提案会现场
但中标后,设计方案的推进反而慢了下来。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团队先后给出了10余次不同版本、大致100余个修改方案。而在一次次修改中,设计团队也发现,尽管早期中标的花朵造型在概念上比较新,但落到实际制作,不仅工艺较为复杂,也略显庞大粗糙,不便手持。
设计团队开讨论会
于是,后续的修改开始不停做减法,并不断进行各种方向的尝试。直到第9版方案时,整体元素只剩下“竹叶、竹子、熊猫”。可简约后,难题又来了,那就是太容易撞车了。
设计团队讨论方案
“竹子型早就有人做过了,竹叶和熊猫也有人做过。我们只能从细节处深挖,避免与前人相似。”刘平云告诉四川观察记者,他们在杯身造型上做了“瘦身”,采用类似火炬身型的设计,让整体奖杯更挺拔,也更好手持。与此同时,竹子、竹叶纹路则增添了层次,更显奖杯雅致。顶部的熊猫图案,采用印章式样制作,简约又大气。
刘平云与他的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号称“阅熊猫无数”的刘平云,在这次设计中还捕获了一些“漏网之鱼”。
“在‘冰墩墩’设计结束后,我被戏称为‘全球见过最多图形熊猫的人’之一,当时我的电脑里存了大概10000多张图形熊猫的影像。然而,经历了金熊猫奖奖杯的设计工作,我的熊猫影像储备又增加了1000余张。”刘平云告诉记者。
刘平云保存的熊猫影像
荣耀设计背后有故事
与“冰墩墩”相比,金熊猫奖奖杯设计时间跨度更长。还没等到发布,一部分参与设计的学生已经毕业了。
“部分学生刚接触时是研二,现在已经研三毕业了。”刘平云指着一旁的学生介绍道,像晏辰洁就是今年毕业的,她们当时一边做毕业设计,一边参与项目,最终两边都很成功——顺利毕业,奖杯也顺利完成。
刘平云及学生晏辰洁正在讨论手稿内容
“那时我们在楼下一楼不断开创作会议,因为项目组成员较多,有五六个老师和十几个学生,每次会议都持续大半天,甚至到晚上,有时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刘平云说。
刘平云的团队
实际上,在每一次的设计工作中,总有多样、别样的体验。但通过这些设计工作,刘平云也对设计有了更多的思考。“我作为设计师,也希望能想更深层次去把握展示国家形象的使命感,所以使命担当是我们最想要展现的,也是最想去研究和获取的。”刘平云分享道。
访谈的最后,刘平云拉开了有些吱呀作响的工作室门。正要赶去下一个工作现场的他,把一把银色挂锁和钥匙留在了桌面,以便我们离开时可以锁门。面对这么“古朴”的锁门方式,我们提出疑惑。
“这间工作室已经接待了太多人了,门已被‘拉坏’了,锁也有点不好锁了。为了作为记忆的留存,也便于给大家讲故事,门和锁都没去修。”他开玩笑地说道,留下笑容,便匆忙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