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密钥”应用场景拓宽,从消费电子走向支付、出行、车载、慢病管理
图源自视觉中国
近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静脉识别技术的最新应用场景受到关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腾讯五大展区中,优图实验室的“刷掌支付”展区人头攒动,不断有人询问在哪里落地、什么技术原理、与人脸支付的区别、二次采集等问题。
优图实验室的“刷掌支付”是现有支付方式的补充,采用了“掌纹+掌静脉”识别技术进行支付,两台展出设备各有分工,一台用来采集信息,一台用来刷掌支付。
硬件设备层面包含双摄像头、蜂窝网络4G卡,广角光学摄像头识别掌纹特征,红外摄像头识别掌静脉血管分布特征,双因子校验成功后完成支付。
目前,该产品已经在北京轨道交通大兴机场线上线使用。
无独有偶,本次参展企业圣点科技两年前就已推出了“刷手”支付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圣点科技CEO张烜告诉钛媒体App,“腾讯进入之前,这是一个‘小众’市场。未来消费电子领域的使用越多,小众才会变成主流,静脉识别才有可能成为和指纹、人脸识别一样的主流技术。”
成立于2011年的圣点科技专研静脉识别技术,现实现了从指静脉、掌静脉、腕部静脉、面部静脉完整的静脉识别技术体系,可以提供完整静脉识别软硬件体系。
相较于指纹、人脸、声纹等生物识别技术,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静脉识别技术是新一代生物识别技术,被称为是天然的“体内密钥”。
其原理是利用人体静脉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对特定波长的红外光敏感的特性,对流动血液成像,经过专业算法对成像进行变换和特征提取,从而通过比对进行身份识别。
人的静脉分布在6岁左右开始定型,此后一生,特征基本保持不变,并且人与人之间的重复概率极小,约为34亿分之一。作为是一种体内特征识别,静脉信息难以盗取和复制,安全性更佳。
在国外,日本的静脉识别技术发展应用领先。2002年8月,富士通实验室对外发布其高精度的手掌静脉身份研制技术,同时还发布了一款利用该技术开发的鼠标;日立则是专注于指静脉研究,并向ATM取款机输出其手指静脉身份验证系统。
目前,国内的静脉识别技术在军工、金融等特殊领域已经逐渐成为主流,但在大众生活领域渗透较低,应用最多的是指静脉智能安全锁产品。
据张烜介绍,2021年鹿客推出的指静脉智能门锁产品SV40,搭载的正是圣点科技的自研指静脉识别模组,在那之后,双方继续合作并升级产品。在这一合作的推动下,圣点科技的收入和盈利出现了结构性改变,从一个单纯的to B端企业变成B端、C端业务并重的公司,C端业务收入已经占到总收入的30%。
在大众生活领域,静脉识别技术应用场景相对单一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圣点科技CTO赵国栋表示,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大模型的出现,AI技术可能会被利用,伪造出一些诸如声音、人脸等数据样本,导致信息泄露,甚至酿成安全事故。
这一大环境之下,数据安全将更被重视,静脉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有望因此加速拓展。
政策层面,国务院在2022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快制定面部识别、指静脉、虹膜等智能化识别系统的全国统一标准和安全规范。
目前,腾讯优图实验室及微信支付 33号实验室联合推出“刷掌支付”,而支付宝也已经在推进专利布局。拥有数亿用户的互联网巨头下场,支付场景下的静脉识别技术渗透也将明显提速。
圣点科技提前布局的“刷手支付”专注于识别用户的手掌静脉,而不是掌纹或掌纹加活体,现已经应用于一些省市的药店、产业园、学校等。
支付场景之外,在张烜看来,静脉识别技术的应用大场景还包括手机、电脑、车载等,“支付、出行和车载是今年的三大重要方向。”
张烜介绍称,甚至在医疗健康领域可以通过这一技术来开发无创血糖仪产品。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人体综合参数进行分析,包括血糖、血氧、血液浓度、血流速度、血压等参数等参数,进行拟合分析,研发静脉血糖浓度指数的算法原理机制,实现无创监测血糖浓度和血糖测量。这是圣点科技正在探索的一个技术应用方向。
在本次人工智能大会上,圣点科技也展出了静脉识别芯片和头戴式掌静脉身份识别产品。
在国内静脉识别领域,当前的主要玩家还包括眼神、脉迪、鑫保泰、中山微盾等。
随着互联网巨头的入局,行业规模在扩大,竞争也在加剧。对此,张烜表示,圣点科技的优势在于自研深度学习算法、业内最大的静脉生物数据库、稳定的模组出货量,以及积累多年的专利和认证壁垒。
在推广静脉识别方面,圣点科技正在积极参与国家级的标准制定。2022年度参与制定的静脉识别国家标准有3项获批,并且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执行实施。今年5月,全国信标委生物特征识别分委会的集中会议由圣点科技承办,圣点科技在静脉识别领域的头部效应显现。(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杨亚茹)